2007年3月14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五版:面孔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烈日下头顶草帽执着巡逻,寒风中拥衣而眠孤独守夜;有时细听岁月平静流淌的声音,有时直面盗墓者凶狠贪婪的目光。他们就是——
为国守宝的现代护墓人
时光像投影机,让一些面孔次第隐去,让另一些面孔历久弥新。
本报撰稿:本报记者 陈卓 通讯员 吴志强

  他们的生活几乎从来不被一般人所关注,但他们守护的却是万众关注的宝藏。让我们来认识全省这样一些优秀业余文保员,那些为守护古墓而奉献了无数心血的可爱可敬的“小人物”们。

  三衢文物的“守护神”

  衢州市柯城区业余文保员郑荣良,2000年起和老支书负责保护“荥阳侯夫人方氏墓”、“邵氏读书台”、“郑氏宗祠”,而方氏墓是柯城区两个省级文保单位之一。
  文物专家对荥阳侯夫人方氏墓评价极高:郑用和为元代从三品官员,荥阳侯夫人方氏即郑俊妻,郑用和母。该墓体积庞大,结构规整,设计精美,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1997年,这座金衢地区唯一的元代品官贵族大墓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墓所在村庄——九华乡下坦村里,曾流传着古墓里埋着三十六颗金头的传说,所以这座墓为历代盗墓者觊觎。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荥阳侯夫人方氏墓先后被盗墓者挖过10多次——是村里业余文保员和村民不分昼夜的坚持看守,才使得古墓完好无损。
  而最惊险的一次,是2006年的春节。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墓,除了白天看守古墓外,郑荣良给自己立了规矩:夜里一定要看守两次以上,晚上八九点钟看一次,次日凌晨两点左右再看一次。
  2006年大年初一凌晨1点45分,闹铃响起,郑荣良起床了。巡逻了一圈古墓,没有任何异常情况。
  可第二天一早的查看,让郑荣良腿都软了——在离墓碑后面两尺不到的地方,有一个1米多深的坑。很显然,盗墓者光顾过了。不过幸运的是,盗墓者没能进入古墓。
  郑荣良马上汇报了柯城区文化局、市博物馆等部门。
  当天夜里,村支书柴国成和郑荣良坐下来仔细研讨看守古墓方案。除了白天照常看守外,他们决定把晚上的时间调整一下——把看守时间改为凌晨3时。这一改是有针对性的,因为盗墓者不可能在三四个小时内挖开墓穴。
  郑荣良一点也不含糊,从正月初一开始就把睡觉地点搬到了离古墓更近些的养猪场。四周没有什么可遮挡,冷风直往猪场里钻,老郑就找个大塑料袋把床罩起来取暖。
  两夜无事。
  正月初四凌晨3点,闹钟再次准时叫醒郑荣良。细雨迷离中,只穿了一条棉毛裤的郑荣良一手拎着手电筒,一手操起柴刀就出门了。摸黑来到荥阳侯夫人方氏墓碑前,郑荣良再次打开手电筒。
  那一幕他也许永生难忘——一束惨白的光线直射到盗墓者身上,而盗墓者居然没发觉。郑荣良想也没想就冲了上去,没想那盗墓者突然回过了神,手舞耙子便向郑荣良挥过来,郑荣良气喘吁吁地左右躲闪,一心想看清对方的脸。
  揪斗僵持了10多分钟后,郑荣良准备掏出手机报案。盗墓者急了,石块、砖块纷纷掷向郑荣良,盗墓者趁机逃走。
  手上被砸出了血,腿上被砸肿了,郑荣良终于拨通了电话。
  事发后,省文物局、市博物馆、柯城区文化局等部门高度重视,前去看望慰问他的专家们钦佩郑荣良的尽职和勇敢的同时,也叮嘱他千万要懂得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用智斗的方法对付盗墓者。
  郑荣良记住了。养好伤,他依旧巡逻——他相信,只要盗墓者再来,就绝对逃不了。
  终于,几个月后,不死心的盗墓者再次出现。这一次,郑荣良没像上次那样单打独斗,而是悄悄折回村子叫了些帮手马上赶回现场,还请人赶紧报警。等盗墓者反应过来,早已成了瓮中之鳖。
  12年了,郑荣良当文保员没拿过工资,他说自己不图这个。因为“这是俺祖宗的墓”,而且“保护国家文物是应该做的”。
  其实,他也许并不知道,当地人都称他为三衢文物的“守护神”。去年,在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活动中,郑荣良被评为“全省优秀业余文保员”。如今,村里又增加了2名业余文保员,他们和郑荣良一起,24小时轮流守护着三衢大地古老的文物。
  去年,一份精心设计的荥阳侯夫人方氏墓保护修缮方案上报到省文物局。如果方案能批下来,几十万元的保护资金用来对墓加固防护的措施,能使盗墓者在一两天内无法接近墓穴。
  这对像郑荣良那样的文保员和始终关心着古墓的村民们来说,是件大好事。

  子承父业的他得了全国奖章

  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的业余文保员屠仲光,其父原是这个地区最早一批义务文保员。1992年,父亲去世后,深受父亲影响的他就接了班。
  父亲曾因多次向鄞县(今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上缴如战国青铜编钟等出土文物而受到奖励。“地下文物是国家的,应当交给国家。”父亲的言传身教给屠仲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多年了,在家务农的屠仲光用业余时间守护着6处墓道石刻、1处五代至北宋窑址和1处清代石牌坊,最远的文物点离他家有20公里。几乎每天,他都骑着自行车花费半天去各个文保单位、文保点巡视。若是碰到外出开会,他肯定在临走前去再看一次,再委托村干部或亲戚帮着照看。
  屠仲光在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成立之前,曾数次配合鄞县文管办开展文物普查工作,他根据村民反映找到的文物古迹可不少:史浩丞相的小儿子史涓的墓前石刻、史嵩之丞相的祖父史渐墓道石刻、散落在范岙和钱岙的南宋石构件、慈云岭明代包将军墓、石柱山的清代古墓、沙家山的清代节妇石牌坊……
  屠仲光管起文物来一丝不苟,碰到有意破坏文物的人,直言劝阻也不怕威胁,也曾从文物贩子手中截获南宋石刻龙头。即使面对的是乡里乡亲,也从来没有抹不开脸的,总是耐心地向他们宣传文物法。
  一次,屠仲光发现仍有人在国家级文保单位(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宋石刻群史渐墓道周围做坟,对保护文物极为不利,也对以后开发时的迁移工作带来难度。他找到那几家村民的家里,劝说另择他地做坟。很多人听进去了,但有3户人家人就是不听。
  “这里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明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你们硬要在这保护范围内做坟,已违反了《文物保护法》,以后拆除了也不会补偿给你们的。”听了屠仲光入情入理的解释,村民终于改变了原有的想法。
  还有一次,一位陌生人想看看精致的南宋石刻,可他当时没出具表明身份的证明。屠仲光按照规定拒绝了他。后来才知道,这位来访的专家是浙江大学教授、原全国人大常委毛昭晰先生。毛教授非常关心文物事业,常常单独考察,这次算是个生动的插曲。虽然被拒了,毛教授一直不忘在演讲中赞扬屠仲光“东钱湖的老屠是一位有很强责任心的出色的业余文保员……”
  尽管遭受过嘲笑、白眼、甚至打骂,屠仲光还是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理解、支持和尊重。
  屠仲光年年都被评为市、县(原鄞县)先进业余文保员,1997年被评为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1998年又被评为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奖——这可是全国最高的奖别,他也是获此殊荣的全国非专业文物工作者中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
  子承父业,屠仲光自己接了棒,60岁的他还想把这根接力棒再交下去。

  守护古墓是为存史育人

  温州乐清高岙村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高姓人族居之地,辖三个行政村,是明代尚书高友玑的故里。村中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高友玑墓及多座先祖墓组成的高氏家族墓群、尚书牌坊、宾光牌坊等。别小看了高氏家族墓群,它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建瓯,就在这里担任文保员工作20多年。“作为高氏子孙的我,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保护好这些文物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坚持日常文物保护轮流值勤,做好文物保护区的环境保洁工作,维护文物安全,高建瓯一干就是20多年。可贵的是,他还经常向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和村两委汇报文物保护工作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002年到2004年间,村里有人借文物区北侧的高氏大宗祠创办了一家武术院,严重影响了文物保护。在高建瓯的提议和努力下,武术院最终搬迁。
  “文革”期间,高友玑墓的神位牌楼及碑亭遭到破坏。省文物局拔款对高友玑墓进行了维修。维修期间,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能喝到高建瓯亲自送来的茶水;温州市和乐清市文物管理部门抢修500年前的圣旨牌坊,高建瓯不仅动员争取了3万元维修资金,还在4个月的重修期间,会同文保组其他成员轮流日夜值班,保护好牌坊拆卸……
  2004年,高建瓯还资助高益登先生校注出版《高友玑集》。如今的他,正发起建造高友玑纪念馆,并打算在高氏家族墓群区设置高友玑文化长廊,全面介绍友玑公的仕途生涯、从政理念及其历史功绩,发挥以文托物和文物“存史育人”的作用。